柯爾鴨(Call Duck)隸屬於雁形目鴨科河鴨屬家禽,其羽色主要為橙黃、褐色、黑色、青色四種。 柯爾鴨體型小,不會長很大, 雄性體重為570-680克,雌性體重為450-570克。鴨頭、鴨身較普通家鴨圓潤,嘴部較短且扁平,頭部的肌肉兩側沒有羽毛,只有黑色或紅色的皮膚凸起,臀部小。幼年時羽毛為白色。鴨蛋殼主要為白色,有時淡青色。 

原產地主要分佈在荷蘭和日本,2019年左右開始在中國流行,現在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相較於普通的家鴨,柯爾鴨性情温順,十分親人,尤其是母鴨,出門後會緊緊跟隨在主人身後。但不同於其他家禽,它們擁有較好的飛行能力,當受到威脅或者感到害怕時,可以飛得很遠。自由放養下,它們主要攝食蠕蟲、昆蟲、草等天然食材,這能使它們的羽毛更加亮澤。柯爾鴨壽命一般是612,是普通家鴨壽命2 ,春季季節性產蛋,年產蛋量為20-60個。 

柯爾鴨是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寵物,最初繁殖目的是為了通過高音量吸引野鴨進入獵人陷阱。因體型精緻、性格温順、適合作為寵物,在20世紀中期進入普通家庭被當作寵物鴨來飼養。如今在歐洲和美國較為常見,它們同時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鴨子品種之一,並被列入全球動物遺傳資源數據庫。

 

鴨常見疾病及治療     參考 2020 鴨病鑑別診斷圖譜與安全用藥

 

球蟲症
感染家禽由糞便排出卵囊,汙染飼料、飲水及禽舍環境,經口食入後感染。致病機制:食入卵囊 (oocyst),消化液使卵囊破裂後釋放孢子體 (sporozites),而在腸道上皮細胞中分裂形成裂殖體 (schizont) 造成腸上皮細胞破壞及出血。裂殖體在發育成為小配子體 (microgamete) 及大配子體 (macrogamete),受精後形成合子 (zygote),最後形成卵囊,再隨糞便排出體外,約需7日時間。高死亡率、體重下降、食慾不振、衰弱。

 

細菌性疾病

主要細菌性疾病概述 由於鴨子的生理特性和雞不同因此鴨子對一些常見疾病有抵抗力,對於一些細菌性疾病處理原則基本和雞的相同。因此可以參考禽病的相關原則進行,限於篇幅在此不做過多敘述,僅將常見的一些疾病做一綜述。

 

1.傳染性漿膜炎

又稱鴨疫里氏桿菌或Riemerella里默氏菌。主要危害八週齡以下的小鴨,其主要特徵是引起鴨的心包膜炎、肝周圍炎、纖維素性腹膜炎。發病和死亡率均很高,為危害養鴨業主要的傳染病之一。

發病特徵:一般一週齡以內很少發病,但近年來發病增加。 2-3週齡最易感染。以皮膚損傷為重要的感染途徑,因此飼養環境的管理非常重要,以防止地面等鴨掌損傷。 發病鴨表現為嗜睡、縮頸,嘴拱地,腳軟不願意走動,行走搖晃,糞便稀薄呈綠色或黃綠色。部分出現腹部漲滿現象。痙攣性點頭,擺頭。前仰後翻,有的出現角弓反張現象。 剖檢主要表現為心包膜炎、肝周圍炎、以及纖維素性腹膜炎。心包膜黏連填充黃色纖維素性分泌物,肝臟多腫大,呈橙紅色,質脆,膽囊多充盈。 此病多於大腸桿菌,沙門氏菌以及巴氏桿菌相識,應注意鑑別診斷。感染可給予具敏感性之抗生素,如lincomycinstreptomycinampicillin等,但較建議根據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投藥,以減少抗藥性之產生。

 

2.鴨大腸桿菌敗血症

所有年齡均易發,主要表現為下痢、糞便稀薄、惡臭,並帶有白色粘液以及血絲樣氣泡,一般呈青綠色或灰白色。病鴨精神沉鬱,不喜動,眼鼻有分泌物。腹部朝天腳呈划水樣。有的表現呼吸困難,特徵病灶是胸部、腹膜、氣囊有顆粒及凝乳裝滲出物,脾腫大發黑呈斑紋裝狀。剖檢有異味。其他同漿膜炎。主要肉眼病變有心外膜、肝包膜、腸管漿膜、腹膜及氣囊有纖維素性黃白色滲出物,脾、肝腫大及有白色點狀壞死灶,其他可見輸卵管、關節、骨髓、眼球、臍帶有化膿性滲出物等發炎病變;大腸桿菌性肉芽腫則在肝、盲腸、十二指腸及腸繫膜可以見到類似結核病之結節。是人畜共通病,可能造成人類泌尿道炎、腦炎或其他非腸道感染的疾病。

 

3.巴氏桿菌

又稱鴨霍亂,鴨出血性敗血症,病原特徵和雞一樣。鴨表現不願下水,行走緩慢,體溫升高,食慾不振或費絕。嗉囊積液,張口呼吸搖頭,又稱“搖頭瘟”,排腥臭的白色或銅綠色稀糞。剖檢見皮膚有少數散在的出血點,心包膜積液,呈透明或黃色。心冠有出血點。場黏膜脫落,趕脂肪變性。

 

4.鴨沙門氏菌病

又稱副傷寒,常見於幼雛,引起小鴨大量死亡。表現為水樣腹瀉,肛門污染糊肛。結膜炎、流淚,鼻有黏性分泌物,獨居一處。呼吸困難。出現神經症狀時步態不穩,突然倒地,頭向後仰,間歇性痙攣,數分鐘死亡,又稱「猝倒病」。剖檢一般表現卵黃吸收不良,俗稱“大肚臍”,包肝、氣囊炎。盲腸腫大,腸腔有乾酪樣團塊。人畜共通傳染性,可造成人類及動物嚴重的腸胃炎、菌血症及傷寒等疾病 TriSulfa 50-100mg/kg q12h PO for 3 weeks (35mg/350gm 1/14T q24h)Oxutetracycline 0.2g/kg food for 16 daysFlorfenicol 1-2mg/kg q12h PO for 5-7 days

 

5.肉毒梭菌中毒 

鴨一般喜歡潮,因此也是梭菌(腐生菌)滋生的重要場所。鴨採食後,會出現毒素中毒。表現為沉鬱、嗜睡、兩腿無力或麻痺。頸軟弱無力蹲伏在地,又稱「軟頸病」。


6.葡萄球菌症 (Staphylococcosis)
本菌主要經由皮膚傷口或受損的黏膜侵入體內而感染,而雞隻受到緊迫因子如高溫多濕、通風不良、密飼、營養不平衡或感染其他免疫抑制疾病時,也易感染本病。感染會依不同的侵入途徑而造成不同的臨床症狀與病變,最常見到的感染位置為骨頭、腱鞘及關節,尤其在踝關節與膝關節。此外亦可在胸骨囊、卵黃囊、心臟、脊椎、眼瞼、睪丸、肝臟及肺臟等見到感染。感染通常呈慢性,且治療效果不彰,急性感染可能造成敗血症而死亡。
早期症狀可見到羽毛蓬鬆、跛腳、落翅、不願移動和發燒等,隨後可見嚴重的精神沉鬱和死亡。耐過急性期的雞隻會出現關節腫大、膝關節或踝關節著地及無法站立等。有免疫抑制疾病的雞隻感染容易造成敗血性的急性感染,而引起急性死亡;感染IBD的早期若受到本菌感染可能會造成壞疽性皮膚炎。
 

細菌性疾病的致病特點

細菌入侵後導致的腺體分泌旺盛,所以一般細菌性疾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腹瀉。如果破壞呼吸道上皮,引起整個呼吸道發炎 。突破免疫屏障,進入血液系統引起全身性感染,全身性的代謝、功能與結構改變。當.細菌大量繁殖後,與產生的毒素共同瓦解機體防禦系統最終發展為敗血症引起死亡。其次會引起.腸粘膜破壞,藥物吸收受到影響。入侵實質臟器如肝臟,則.肝臟功能變化,藥物代謝改變等。部分細菌也會產生內毒素,導致身體發熱以及發炎變化。如Hemophilus的內毒素就是心包膜積液的主要致病因子。

 

細菌性疾病的治療原則

基於以上認識一般對於細菌性疾病採取以下措施;首先是抗菌消炎 殺滅病原體。一般應依疾病的特徵選用。如果細菌以深層感染,臨床選用藥物應選用吸收比較好穿透力比較強的藥物,如LincosamidesSulfonamidesFluoroquinolones。免疫力低時,應用殺菌藥。提高免疫力其次應控制內毒素。如板藍根,粘桿菌素等都有對抗內毒素的功能。增強宿主體質,恢復消化道吸收功能,防止身體因營養不良而病情惡化。應用電解質,防止脫水。強心利尿。保肝、護腎。應用緩瀉下藥,及時排除被殺死的細菌。消炎,控制內毒素。

 

控制措施

1.包括心包膜炎、心內膜炎、肝周圍炎、敗血症等。一般採用合併用藥首次倍量原則:不管什麼藥物,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次都可以加量。療程要長(5-7天)。可選用LincomycinFlorenicolRifampicinSulfanilamide、以及Ofloxacin

Sulfamethoxazole200PPM+Doxycycline100PPM):頭孢三代抗藥性後有良好效果。實在不可控制可選用Cephalosporins以及Aminoglycoside注射。公司針對該類疾病的藥物如氟苯康、鴨克痢、鴨達克可以選擇使用。一天一次集中使用效果很理想。

2.消炎、排毒:地塞米松磷酸鈉,萬分之3-4濃度飲水。 3.控制內毒素:如板藍根,粘桿菌素等都有對抗內毒素的功

 

鴨常見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鴨病毒性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仍然是製約廣東省養鴨業發展的最重要的一類疫病,根據筆者多年的臨牀實踐經驗,將主要的鴨常見病毒病的發生和防治簡述如下。

中文名鴨常見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應用領域鴨類養禽業

 

鴨瘟

1.流行:鴨瘟是皰疹病毒引起的鴨的一種急性、接觸性、敗血性的傳染病。因發病鴨常見頭頸部腫大,俗稱「大頭瘟」。不同齡期和品種的鴨肉皆可感染,自然發病多見於育成鴨和成鴨,但近來10-15天齡的雛鴨亦時有發生,流行期比較長,可達15-30天,死亡率在90%以上。

2.症狀:病鴨表現為高熱、頭部腫脹、縮頸、流淚、眼瞼水腫、兩翅下垂、腳麻痺,嚴重的病鴨伏地不起,排綠色或灰綠色稀糞;產蛋鴨還可表現為產蛋量下降。

3.病變:剖檢病變主要見病鴨呈全身急性敗血症,頸部以至全身皮下組織及胸、腹腔的漿膜常見有淡黃色膠樣浸潤物;肝有不規則的、灰​​黃色壞死點,不少壞死點中間有小點出血,或其外圍有環狀出血帶;脾稍腫,部分病例有灰黃色壞死病灶;小腸的外、內表面可見環狀出血帶;泄殖腔粘膜有充血、出血、水腫及壞死灶,內夾有較堅硬的物質;產蛋母鴨卵巢、卵泡充血和出血、變形,常見腹膜炎;成年公鴨的睪丸充血或出血。

4.防治:迄今尚無特效藥物可用於治療,故應以防為主。除做好生物安全性措施外,採用鴨瘟弱毒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能有效預防此病的發生。現已有較理想的鴨瘟致弱活疫苗,接種可依廠家説明適當稀釋後,20天至1月齡0.5毫升/只,2月齡以上的鴨肌注1毫升/只。為確保免疫保護,種鴨每年通常應接種2次。 1天齡時亦可注射疫苗,但免疫期不超過1個月,應及時加強免疫。一旦發生鴨瘟,應及時封鎖,嚴禁病鴨流動,妥善處理病、死鴨及污染物,舍內外環境、場地及用具嚴格消毒。同時,對受威脅的鴨羣和發病鴨羣實施緊急疫苗接種。抗鴨瘟高免血清或蛋黃勻漿對發病早期有相當好的防治效果,但待疫情穩定後10-14天內仍應緊急接種疫苗。

 

鴨病毒性肝炎

1.流行:此病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各種雛鴨的一種高致死率的急性、烈性傳染病。各品種的鴨皆易感,尤以快大型肉鴨發病最多,危害最大,發病日齡主要為1-3週齡,尤以1-2週齡最為嚴重,個別發病日齡達4-5週齡。發病率為30%-90%不等,致死率常在90%以上。

2.症狀:病鴨主要表現為發病急,一般多在出現症狀後24小時內死亡,死亡高峯主要發生在發病後3-4天,瀕死前出現角弓反張等神經症狀為主要特徵。

3.病變:剖檢可見肝腫大,質脆易碎裂,櫻桃紅色,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新鮮出血斑點,膽汁呈茶色或草綠色,部分肺淤血、水腫。

4.防治:對本病的防治,尚無特效藥物,除了做好一般性的生物安全措施外,主要是依賴特異性的免疫預防和防治。在疫區,可用商品鴨肝炎弱毒苗或以本地分離的鴨肝炎病毒製備的滅活疫苗於多發日齡前7-10天免疫雛鴨或免疫種鴨,其保護效果較好。免疫種鴨的方法是在開產前2-4週肌肉7-1注射1頭份, 14天後倍量加強免疫接種1次,這樣母鴨所產的蛋中就含有多量0源抗體,所孵出的雛鴨因此而獲得被動免疫,其免疫力能維持3-4週,是當前預防本病的一種既方便又安全有效的方法。一旦發生本病,可在發病初期及時使用以本地分離毒製備的高免蛋黃抗體或高免血清,配合使用多維和中草藥製劑,如“鴨肝康”進行治療,可使病鴨羣的殘廢率控制在2%-5%以下。

 

鴨「花肝」病

1.流行:本病是1998年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發生的一種新的鴨病毒性傳染病,以軟腳、搖頭和肝臟、脾臟及胰腺大量白色壞死點為主要特徵,故暫稱之為“花肝病”,其病原的歸屬問題仍在研究中。它主要侵害1月齡內雛番鴨,7-8日齡即可發病,最多見於10-25日齡的雛番鴨,潛伏期為2-4天,發病率可高達100%,死亡率通常為20%-30%,嚴重的可高達95%以上,給番鴨養殖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本病發病急、傳播快,幾天內即可涉及全羣,在出現死亡鴨後,病勢發展較快,1-2天內即達死亡高峯。

2.症狀:病雛鴨表現精神沉鬱,毛松震顫,兩腳軟弱無力,頭頸下垂,有的可見喘氣和下痢;有的表現健康,一旦出現症狀則往往已是疾病的後期。

3.病變:剖檢的特徵性病變主要見於肝臟。肝稍腫大,色棕褐,散佈許多針頭大至粟米大的灰白色壞死小點;脾稍腫大,亦可見如肝臟的類似病變;腎蒼白,有小點壞死出血;間或見胰腺水腫及小點狀壞死,部分肺淤積、水腫。

4.防治:迄今尚無特異性的有效防治藥物,在疫區以本地病鴨分離株研製成的滅活疫苗進行免疫預防,效果良好。對患者早期的番鴨使用當地分離株製備的高免蛋黃抗體或血清抗體進行治療,結合使用多維、抗生素和中草藥製劑,如“抗囊疫”,經實驗室和現場應用,能取得較理想的效果。

 

鴨小病毒疾病

1.流行:本病是由細小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的傳染病。主要侵害1-3週齡的雛番鴨,特別多見於10-18日齡者,而鵝和其他種類的鴨不發病,臨牀以腹瀉、呼吸困難和腳軟為主要症狀。經接觸傳染,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以冬、春季節居多,其潛伏期為7天左右,病程6-7天,出現3-4天後為死亡高峯,發病率27%-62%,死亡率22%-43%,病癒番鴨大部分生長髮育受阻,成為僵鴨,對番鴨養殖業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是番鴨飼養中的主要疾病之一。

2.症狀:病鴨精神委頓,腳軟伏地,減食,飲水增加,嚴重腹瀉,排黃綠色樣糞便,混有大量氣泡,有的還伴有喘鳴。

3.病變:剖檢以腸道形成纖維素性炎,腸黏膜壞死、脫落為主要特徵。

4.防治:對本病的防治措施是做好生物安全性措施,加強雛番鴨的飼養管理,給初生雛番鴨接種弱毒疫苗,在疫區預防本病發生,防治雛番鴨可注射抗本病的高免血清或蛋黃抗體有一定效果,但對發病晚期的療效不明顯。

 

雛番鴨小鵝瘟

1.流行:此病是由小鵝瘟病毒引起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也是高發性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本病主要感染雛鵝,但近年來雛番鴨也有此病流行。 2-5週齡的番鴨多發。

2.症狀:病鴨精神沉鬱、不食;腹瀉,排灰白色或黃綠色稀糞,並有泡沫;流眼淚,鼻涕,呼吸困難,很快消瘦,最後抽搐死亡。

3.病變:氣囊混濁增厚,肝腫大,膽囊脹大,腸系膜出血,黏連,小腸出血。此病從臨診上與「三週病」相似,常可混合感染而加劇雛鴨死亡。

4.防治:關鍵在於預防,疫苗接種是預防此病的有效方法,現已有商品弱毒活疫苗。一旦發病後應及時診斷,嚴格封鎖和隔離;全面徹底清潔和消毒孵化室;妥善處理病死鴨和糞便等污染物;肌注或皮下注射小鵝瘟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黃抗體,治療量為1毫升/只,預防量0.5-0.8毫升/只,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家禽流行性感冒
1.流行具封套的RNA病毒,病毒顆粒大小約80-120 nm。病毒內部有八條片段 RNA遺傳物質,可製造10種不同的蛋白質。依據其封套表面之血球凝集素 (HA) 及神經氨酸 (NA) 之不同蛋白質抗原性,目前可分為16個H亞型 (H1-H16) 和9個N亞型 (N1-N9),不同亞型的病毒株一起複製時,易發生遺傳物質交接重組而產生變異毒株。依據病毒株對家禽的致病性及危害分為高病原性禽流感及低病原性禽流感,其中引起高病原性禽流感為少部分的H5或H7亞型,其餘亞型及大部分的H5、H7亞型皆屬於低病原性。
2.症狀:高病原性禽流感的發生會造成高傳染性及高死亡率 (最高可達100%)。但依年齡、禽別及環境因素之差異,高病原性毒株引起之臨床症狀會有差異,有些無任何明顯症狀即急速斃死、有些則會呈現特徵性呼吸症狀、過度流淚、鼻竇炎、頭部水腫、發紺下痢等變化;低病原性禽流感一般症狀呈輕微或無明顯的臨床症狀。前述症狀並無特異性,因此本病之診斷需仰賴病毒之分離及對適當宿主病原性之鑑定來做最後確診。血清學方法可做為輔助診斷,但不適宜做為最後之鑑定。
3.病變:雞冠與肉垂腫大、發紺、有點狀出血,腳踝關節附近發紺或大區域瀰漫性出血。多重內臟或黏膜充出血。 
4.防治:如感染到H5、H7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需撲殺所有感染之病禽。本病無治療方法,採對症療法減輕呼吸困難,使用抗生素以減輕及避免二次感染。做好雞禽場環境衛生工作,禽場內外徹底消毒,減少與水禽接觸機會以及杜絕野鳥、人、車成為感染媒介。